国家发展信息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权威解读

北京城市副中心迈向国际服贸重镇

时间:2020-10-15人气: 作者: 编辑部

近日,沉寂了一段时间的京津冀传出爆炸式新闻!中央高层定调:支持北京打造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示范区并设立以科技创新、服务业开放、数字经济为主要特征的自由贸易试验区。国务院随之发布《深化北京市新一轮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建设国家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示范区工作方案》,就此作出详细部署。


1-20101513363aE.jpg


基础条件雄厚的北京城市副中心将成为北京自贸区的一个重要片区,将更加突出服务业开放、数字经济等服务贸易,有望打造成为中国北方经济的“区域活力中心”,为破解南北经济分化问题提供新平台


2020年9月4日,在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全球服务贸易峰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将支持北京打造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示范区并设立以科技创新、服务业开放、数字经济为主要特征的自由贸易试验区,构建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高水平开放平台,带动形成更高层次改革开放新格局。按照公开的消息,北京城市副中心(通州)将试点新型金融牌照、法定数字货币、资管产品个税递延等27项财富管理的改革任务。目前,通州运河商务区聚集了230多家银行、保险、证券等金融企业。基于上述分析,北京城市副中心成为北京自贸区的一个片区的基础条件是相当雄厚的,而且,这个自贸区片区将更加突出服务业开放、数字经济等服务贸易。


“十四五”时期,北京城市副中心(部分数据采用通州区数据)顺应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变化新趋势,发挥自身优势,在服务首都北京“四大定位”、发挥区域经济新动力源作用中寻找突破点、聚焦发力点,尽快将通州打造成为中国北方经济的“区域活力中心”,为破解南北经济分化问题提供新平台。


根据笔者的研究,在诸多可能的发展方向中,将北京城市副中心逐步打造成具有全球意义的服务贸易关键节点,并发挥区域经济活力中心作用,改变我国现有区域经济发展南北差异扩大的现状具有重大意义。



服贸将成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重要支撑


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我国应对国内国际新的发展形势,发挥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提高我国参与国际经济竞争和合作新优势的重大战略部署。在我国成为全球第一大商品贸易大国基础上,我们需要加快增强服务贸易的竞争力和融入全球经济的速度和深度。形成商品贸易和服务贸易“两条腿”走路的局面,在双循环新格局中,服务贸易将成为我国参与国际竞争和合作的新支撑领域。


随着经济全球化深入推进,服务贸易日益成为国际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各国经贸合作的重要领域,为世界经济增长注入了新动能。服务贸易发展前景广阔、潜力巨大,应该抓住机遇,携手开创“全球服务、互惠共享”的美好未来。服务贸易的发展水平越来越成为衡量一国贸易竞争力的重要指标,受到世界各国的广泛重视。


数据显示,近十年,服务贸易增速远高于世界经济平均增速,更远高于货物贸易的平均增速。世贸组织预测,未来全球服务贸易仍将保持较快的增长速度,成为全球贸易和经济增长的新引擎。


服务贸易是各国抢占新制高点的新竞争领域。高端服务在全球服务贸易中地位呈上升态势。技术含量、知识含量高的服务业比重持续上升,金融服务、专业服务和管理咨询、知识产权交易、研发、维修服务等服务贸易日益活跃。服务贸易成为全球经贸规则重构中各方博弈的重点。作为价值链的高端环节,服务市场开放和投资自由化成为发达国家在新一轮规则重构中关注的两大重点,服务贸易相关规则也日益成为各方博弈的焦点议题。新一代服务贸易规则谈判呈现高标准、强约束特征,其中,负面清单模式和监管一致性是两大强约束性领域,并聚焦知识产权、政府采购、竞争中立等议题,不断提高标准或被纳入规则体系。


就中国而言,服务贸易将成为未来经济增长及获取国际竞争力的重要领域。2018年,从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和顺差数据来看,美国1.39万亿美元、0.27万亿美元,英国0.61亿万亿美元、0.14万亿美元,德国0.68万亿美元、-0.02万亿美元,中国0.79万亿美元、-0.26万亿美元。该年中国服务贸易总量居全球第二,发展潜力相当可观。面对日益激烈的综合国力竞争及变化多端的世界经济发展格局,大力发展服务贸易,对于中国从经济大国迈向经济强国、从贸易大国走向贸易强国、从制造经济转向智造经济的战略抉择,推动高质量发展中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发展服贸前景广阔


2015年5月,国务院同意在北京实施为期三年的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试点以来,北京市新设服务业企业64万家,一批新模式和新业态在京落地,服务业开放成效日益显著。2019年1月31日,国务院批复了《全面推进北京市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工作方案》。北京新一轮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实行更精简负面清单;177项中,四分之一的措施涉及金融,4成的内容全国先行。2019年,北京市服务业增加值约为2.95万亿元,同比增长6.4%,占GDP的比重达83.5%,远高于全国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53.9%;全市实际利用外资142.1亿美元,约为试点前2014年的1.57倍。


2019年,北京市级行政中心迁入通州区,标志着副中心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国务院批复的《全面推进北京市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工作方案》中提出,要“加强北京城市副中心政策集成,打造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先导区”。自此,北京城市副中心以打造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先导区为目标,围绕行政办公、文化旅游、高端商务,探索绿色金融等领域创新,加强开放政策集成,打造简政放权示范区,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在全市率先形成了“一门”“一窗”服务体系。


当前,通州区服务贸易基础依然薄弱,发展制约因素依然存在。其中,很突出的一个弱点是通州区目前的服务业总体水平比较低,只有59%,是北京市服务业发展的“洼地”,辩证地看,服务业发展的洼地,也可以通过机制变革,扩大开放等举措,逐步转变成为发展的“高地”。

1-201015133RK93.jpg

北京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2018年,北京市在《“一带一路”三年行动计划》中提出,要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和全球领先的服务贸易枢纽城市。北京城市副中心作为北京服务业对外开放先导区,随着宋庄文化产业、环球影城主题公园等产业项目的推进,具备了成为现代服务业聚集区的潜力,这些服务产业的发展过程中,人员、资金、技术、服务对象都有跨国跨境的特点,具备了逐步发展成为服务贸易关键节点的基础。



着力建设全球服贸关键节点


北京城市副中心着力建设全球服务贸易关键节点首先应该更加重视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在数字经济、颠覆性技术、关键核心技术平台打造、人才聚集环境塑造等领域持续发力。同时要着力打造适应全球服务业竞争的营商环境。加快在商事制度、外商投资企业管理制度等方面的试点进程。北京城市副中心服务贸易的发展应立足京津冀、面向全国、融入“一带一路”,在企业走出去人才培训,品牌塑造,服务产品标准制定,金融、咨询、设计、法律服务中心建设等方面,加快突破发展瓶颈。在人才招聘、落户等标准方面,应从工业经济思维逐步向服务经济思维转型,为更多聚集咨询、设计、文化、旅游等高端人才创造条件。


下一步,通州应在探索设立服务贸易自贸区建设方面加强研究,争取在服务贸易发展方面,实现政策的复制、叠加和创新,打造全球服务贸易关键节点。以建设全球服务贸易关键节点为目标,在以下八个方面努力。


  1. 树立服务贸易“品牌品质”立区战略。着重培育服务贸易市场主体,围绕“通州服务”品牌建设,实施全方位多维度的服务贸易潜力企业培育计划,分批培育“高端化、国际化、品牌化”服务贸易品牌企业。


  2. 加快服务业对内对外双向开放,推进服务业投资贸易便利化,构建服务贸易发展新格局,推进通州形成服务业开放高地。

  3. 引入高端服务贸易企业与服务要素,加大服务贸易招商引资力度,吸引国际资本来通州投资高端服务业。


  4. 优化服务贸易的区域格局,以“一带一路”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等重大战略为引领,推动区域间服务贸易产业融通联动,加强通州服务贸易的区域引领功能。


  5. 大力发展服务贸易优势产业。大力发展文化信息、创意设计、游戏和动漫版权等文创服务贸易产业体系。


  6. 创新服务贸易新业态新模式,探索实施“先进制造业+服务贸易”新路径,带动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


  7. 打造高效服务贸易发展平台,培育文化旅游、生物医药研发、数字化服务等服务贸易示范区。


  8. 放大通州服务贸易枢纽效应,探索建设面向全球的服务贸易自由区。



需要强调的是品牌是现代经济竞争力的重要体现。中国不仅是世界上增长快速的市场,还是一个更加“挑剔”的市场,这是本土品牌孕育的重要基础环境。北京城市副中心应从四个方面着手制定服务贸易“品牌品质”立区战略。

一是立足世界上最有潜力的市场,用好“一带一路”合作平台;

二是抓住服务贸易可突破的领域,发挥好中国在重大新技术集成创新方面的优势;

三是采取商品贸易和服务贸易“两条腿走路”的同步发展战略;

四是需要政府、企业集群、社会组织协同发力。



打造中国北方新的经济活力中心


今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吉林考察时提出,东北振兴要联动京津冀等国家重大战略。作为国家新时期的三大动力源(京津冀、长江三角洲一体化、粤港澳大湾区)之一的京津冀地区应在更大区域空间范围上发挥引领带动作用。在这个背景下,北京城市副中心也需要瞄准打造中国北方新的经济活力中心。

1-201015133950143.jpg

作为北京城市副中心,

通州正描绘着一幅美丽的画卷


首先,数字经济等新经济要素成为改变区域经济发展格局的重要力量。


数字经济和速度经济等新因素打破区域协调发展的固有格局。高铁、高速公路、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新基础设施代表的速度经济和数字经济背景下,新技术、新产业、新模式等因素开始超越空间距离、资源禀赋等传统要素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影响。通过对湖南、湖北的实地调研发现,在高铁、高速、航空等高速高舒适性交通设施建设以及长江黄金水道建设的带动下,东部产业向中西部转移速度加快,规模增大;产业转移过程伴随着产业升级,中西部工业化进程和质量明显提升。人口流动趋势也与这一趋势相吻合,在全国农业转移人口总量增速大幅度下降的同时伴随着空间结构的变化,人口转移增速从2010年5.4%逐步下降至2018年的0.6%。同时, 2018年的数据显示,就地就近(所属乡镇内)工作的农民工人数上升0.9%,而外出(所属乡镇外)农民工数量则下降1.5%;在东部、东北地区就业的农民工人数减少,在中西部地区就业的农民工持续增加。


其次,东西部差距缩小的同时,南北分化凸显。


近年来,全国经济重心进一步南移,南北区域发展态势分化,南北差距持续扩大。从2013年起南方地区经济增速超过北方,两者增速差距越来越大;经过计算可以看出,2018年北方地区经济总量占全国的比重为38.5%,比2012年下降4.3个百分点。


尤其是东北地区,人口流出、企业竞争力不足、经济增长乏力等问题突出。2012年至2018年,东北地区经济总量占全国的比重从8.7%下降到6.2%,常住人口减少137万。还要看到,南北差距和东西差距的内涵不完全一样,东西差距总体是生产力布局的差距,南北差距则主要是开放、创新和经济活力的差距。


体制机制的变革,是北京城市副中心能否激活发展潜力的重要一招。下一步,北京副中心需要在更高水平更高起点的改革开放,瞄准“新时代新特区”的目标,探索设立自贸区和服务贸易关键节点建设,要注意研究如何使通州区服务贸易由弱变强,甚至由无变有。摒弃线性思维模式,运用创新性、跨越性的思维方式,从全国和区域的产业链、价值链的新角度思考问题,打造中国北方新的经济活力中心。


文/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研究员 马庆斌

本刊记者、摄影/吕晓峰

版/门春苗



标签: